(資料圖片)杜善學。圖/CFP
  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記者/韓永
  他的名字,就是個很好的自我介紹。
  幾段工作經歷,都對“善學”這個名字做了很好的詮釋,這不僅表現在他頗有見地的文章中,也表現在他對政策的精準把握,以及累積政績的路徑選擇上。他以“聰明”在官場聞名。
  他所做的事,往往在獲得官方認可的同時,在民間激起巨大爭議。多位與他打過交道的受訪官員說,此人做事有時候過於“眼睛向上,導致上下失衡”。
  他是杜善學,58歲,山西省省委常委、副省長。在8位落馬的山西省部級官員中,他是最為“沉默”的一個,除了間或傳出的自殘的傳聞外,媒體上有關他的信息依然寥寥。
  升遷里的文章
  濃眉、 厚唇,天庭飽滿,杜善學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長得有福氣。他總是面帶微笑,露出上面一排潔白的牙齒,讓人感覺很親切。
  1978年3月,杜善學從運城老家來到太原,開始自己在山西財經學院的4年求學路,專業是會計。這一年,杜善學22歲。
  上大學之前,他已在臨猗縣財政局工作了兩年。他在大學選擇了會計專業,也與此有關。
  這是中國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年,學生們對知識充滿了渴求。杜善學悟性很高,加上此前兩年的工作經歷,讓他在學習中更容易融會貫通。大學四年,他打下了扎實的專業基礎。
  畢業後,杜善學被分配到山西省財政金融貿易委員會工作。這是山西省宏觀經濟的管理部門,發改委的前身。在這裡,杜善學展示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和一身的機靈勁兒,被同事們稱為“眼裡有活的小伙子”。他的一些同事當時就認為,這個有著親切笑容、專業知識扎實又頭腦靈活的小伙子,日後定會有發展。
  1983年6月,杜善學迎來了自己第一次工作變動,被調至山西省政府辦公廳第三辦公室,負責為省政府領導起草文件。在很多人看來,這表明杜善學已經得到領導的關註。
  在此期間,他結合十二大的精神和山西的情況,寫了一篇《管理預算外資金探討》的文章,發表在山西財經學院的學報上。文章依據十二大“全國一盤棋”的財政理念,提出要對預算外資金進行管理,但同時又要避免“一統就死”的老路子。他提出要“管而不死,活而不亂”,並提出了幾條具體的建議。
  這篇文章,是杜善學第一次在政策性論文上小試牛刀,充分展現了其對政策的敏感,以及利用自己的專業聯繫實際的能力。在以後的從政生涯中,他多次展現了這方面的能力,並收穫頗豐。
  1985年3月,杜善學調任尚在籌備階段的山西省經濟開發投資公司,任副總經理。這是一家山西省財政廳下屬的企業,主要從事信托、證券等業務。4年後,這家公司更名為山西省信托投資公司,是該省唯一的地方金融控股集團。
  從此,杜善學正式進入山西省財政廳系統,直到18年後赴任長治。在這期間,他用了8年時間,從副處升至副廳。升任財政廳副廳長時,他只有37歲。
  從26歲大學畢業到官拜副廳,杜善學用了11年時間。在這期間,他跨越了副科、正科、副處、正處、副廳5個級別,每升一個級別的平均等待時間只有2.2年。
  他多年前表現出的善於抓政策並與實際相聯繫的特點,在他的升遷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。每逢中央重大的政策出台,他都會有一篇緊扣政策脈搏的論文問世,這讓他保持著比其他官員更高的曝光度。有人分析,這一行為模式,與他日後熱衷的城市建設,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:容易被外界尤其是領導看到。
  這個手法頗為奏效,在先後主政長治和呂梁之後,杜善學得到了進一步升遷,進入了山西省委班子,成為省委秘書長,僅一年後又升任副省長。
  大樹進城
  2003年2月,杜善學離開工作了18年的財政廳,前往長治,1個月後任該市市長。他在這個人文之風甚濃的城市待了近8年,其中前5年是市長,後3年是書記。
  對杜善學來說,這是一次跨度很大的職位調整:從一個專業性很強的“條”的崗位,到了一個綜合性很強的“塊”的崗位。對於一個從相對封閉的財政領域走出的官員來說,這是一個更大的挑戰。於是,他選擇了一個切入難度不大又容易見效的領域:城市建設。
  長治市城建系統的一位處級官員告訴《中國新聞周刊》,杜善學選擇城建作為突破口的聰明之處在於:有呂日周重視城建的底子,切入起來不會太難;在一“煤”獨秀的山西省,以煤來謀取GDP增長的路子已沒有新意,而城建的思路獨此一家,更容易引發各方關註;而環境的改善,又為招商引資創造了條件,從而為經濟發展獨闢了一條蹊徑。而對杜善學來說,這則是一條政績積累的捷徑。
  杜善學赴任長治時,該市剛剛送走了上一任市委書記呂日周。這個頗具爭議色彩的主政者,給長治流下了太多的個人烙印。繼任者要想在這座城市立足,必須有更好的角度和更大的力度。
  2005年,杜善學在《經濟問題》上撰文《用實力構建“魅力城市”的和諧與發展》,正式提出了“綠色長治”的目標。他將這一目標放在“中部崛起”和“循環經濟”兩個大背景下進行論述,讓這一目標看起來更像是大勢所趨——將自己要做的事情與國家的發展戰略聯繫起來,也是杜善學謀求正當性的一種慣用手法。
  此後,“綠色長治”成為杜善學著力經營的一個方向。它達到高潮的標誌,是2008年10萬棵大樹進城。這些以國槐、楊柳和法桐為主的大樹,胸徑都在10釐米以上,價格每棵在500元上下。這些樹栽下去之後,長治在一夜之間變得“綠樹成蔭”。
  在2010年的一篇文章里,杜善學曾經為大樹進城算過一筆賬:從2006年至2010年,長治市在綠化方面籌集了18.7億元,其中政府投資16.6億元,其餘來自煤炭企業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。
  這筆投入,在長治市節節升高的財政背景下,占財政收入的比例並不高,還不到5%。但長治市教育系統的一位官員提醒記者註意:到2013年,長治市教育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,還不到4億元。
  杜善學種樹,對一些特殊路段會有特殊的關照,比如在廣場、市區的主要街道以及領導視察時常走的路線,他都要求在品種和規格上向高標準看齊。
  “我市對外展示形象的主要窗口,種植時既要考慮品種、規格、數量,更要註重整體景觀效果,尤其是廣場所種樹木要彰顯出珍貴,彰顯出氣勢。”
  杜善學似乎對城市的“氣勢”有特殊的偏好。他說,自己希望通過大樹進城,達到“連片成林、舉目皆樹、震撼人心”的效果。在這個問題上,他還說過“整齊劃一”“氣勢恢宏”等體現視覺震撼力的詞。曾有專家把這些詞串在一起分析,得出了杜善學愛面子工程多過腳踏實地的結論。
  政績爭議
  對杜善學主政長治的評價,有各種說法。
  早在大樹進城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,山西省委黨校的一位教授,應杜善學之邀到長治作講座,卻不給主人面子,在會上公開對這一做法提出批評,說大樹進城是勞民傷財之舉,讓坐在臺下的杜善學非常尷尬。
  《中國新聞周刊》記者參加了兩個以評價杜善學為主題的飯局,席間,官員之間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爭執。其中政法系統的兩位副處級幹部,分別代表了反對派和支持派。反對他的人認為,杜善學除了搞面子工程外,8年時間里對長治幾無貢獻;但包括長治日報社一位前社長在內的支持派認為,杜善學對長治至少有三方面的貢獻:一、在任期間經濟發展較快;二、為該市贏得了一些城建方面的榮譽;三、在煤炭安全上局面良好。
  杜善學在長治的8年,是該市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之一,GDP增長率都在兩位數以上,最高增速達到15%,最低時也有10%。8年下來的平均增長率近13%。正是因為有雄厚的財政支撐,杜善學的大樹進城,才沒有造成很大的財力負擔。
  但反對派認為,長治這些年的高速發展,主要應該歸功於煤價的大幅上漲,杜善學只是搭了一個高速發展的便車而已,這一功績不應該記在他的頭上。
  杜善學任長治市長期間,該市獲得了3個城建方面的榮譽稱號,分別是“國家衛生城市”“國家園林城市”和“中國魅力城市”。這些在山西省內難得一見的稱號,為長治市的招商引資加分不少。
  但反對者認為,上述三個稱號獲得時,杜善學都是該市的“二把手”,他應該在其中分功幾何,見仁見智。
  杜善學的第三個政績,是其當政期間,煤礦安全事故率較低。其中的證據包括:從2003年到2007年中旬,沒有發生一起傷亡9人以上的重特大事故,連續兩年沒有發生瓦斯事故。煤炭生產百萬噸的死亡率為0.76%,不到山西省給長治限定指標的一半。
  但也有人認為,長治煤炭事故死亡率較低,功勞也不能全算在杜善學頭上。事實上,這一結果還與該市的一個背景有關:與呂梁的煤礦大多掌握在私人手中不同,長治的大部分煤礦,掌握在潞安集團和三元煤業集團手上。而大型國有企業的技術水平和風險控制,都明顯要好於小型私人企業。
  在長治調查時,一位與當地官員互動較多的企業家告訴《中國新聞周刊》,在杜善學落馬後,長治市一家與其走得很近的大型煤企負責人也被調查。
  另外,長治市的多位官員和商人,還向《中國新聞周刊》提供了兩個未經證實的消息:一個是杜善學的弟弟在當地承包工程,並與長治市下屬的某縣縣委書記結成了利益同盟。此縣委書記將該縣的街道護欄、隔離帶工程以及商鋪的廣告牌製作,高價承包給杜善學的弟弟,利益均分。在杜善學被查後,該縣委書記也曾傳出被查的消息。
  第二個未經證實的消息來自某位副處級官員:杜善學曾與一位長治文宣系統的女性有過不正當關係,並利用手中的權力,將此人從一名普通職員火速提拔成處級幹部。
  “整治”呂梁
  2011年1月,杜善學結束自己在長治的8年任期,接替升任省委常委的聶春玉,擔任呂梁市委書記。
  多位消息源向《中國新聞周刊》披露,杜善學對於自己被調任呂梁,而不是像聶春玉一樣進入省委常委,或者像任潤厚一樣提拔為副省長,心有不爽。這兩位被提拔的官員,前者與杜善學有著相似的從政經歷,都是從省直機關到地市任職8年,互相視對方為強勁的競爭對手;後者則是山西省管企業潞安集團的掌門人,而這家公司的總部就在長治。
  據上述信息源透露,杜善學曾經就此向省里抱怨,說與聶春玉相比,自己不管在年齡上還是能力上都占有優勢,為何不選我?得到的答覆是:你在呂梁做出點成績來,就給你機會。
  到呂梁一個多月後,杜善學搬出自己在長治運用嫻熟的一套做法,在呂梁轟轟烈烈地開展了“三項整治”。整治的範圍包括環境衛生、街道裝飾和交通秩序。這三項整治的共同特點,是都能在視覺上給人以深刻的印象,且呈現出的變化包括城市環境和人文環境,全面且層次分明。
  呂梁市一位前縣委書記告訴《中國新聞周刊》,杜善學對整治內容的選擇,包含了兩層考慮:一是他想呈現給外人什麼東西,二是這些東西是否能在短期內“煥然一新”。
  經過了在長治8年的演練,杜善學在這件事情上手段更加嫻熟。他明白,這件事情要取得成功,必須要解決兩個問題:一是如何調動官員的積極性,二是怎樣讓整治對象給予配合。
  對第一個問題,杜善學採取的辦法是將整治與考核掛鉤,並對各個單位的整治效果進行排名,排名靠後者會被點名批評、誡勉談話甚至被免職。習慣了聶春玉溫和風格的呂梁官員,對杜善學的強勢很不適應,有些人的排斥情緒一直延續至今。一位政法系統的處級官員在接受《中國新聞周刊》採訪時,談及杜善學,還時不時會爆粗口。
  對於整治對象,杜善學則祭出了“查三代”的招數。若整治對象不予配合,杜善學就讓有關部門翻歷史舊賬,看這塊地是怎麼來的,有沒有手續上的紕漏,查來查去,總能查出點問題來。這時候,杜善學就讓整治對象選擇:要麼配合,有錢給;要麼不配合,就強拆。拆遷的時候,杜善學會召集稅務、城建、公安、法院等多個執法部門的人員來到現場,以成威懾之勢。
  經過兩個月的整治,呂梁的面貌“煥然一新”:街道兩旁的標識牌整齊劃一,主幹道兩旁的牆壁粉刷一新,新鋪的柏油路油光發亮。山西省委有關負責人對杜善學的做法欣賞有加,將全省11個市的現場會放在呂梁舉行。
  與在長治一樣,杜善學在呂梁也獲得了兩極的評價。支持者認為其為呂梁的市容帶來了很大變化,反對者則認為,這些變化都是杜善學的面子工程,花呂梁的錢,成自己的事。呂梁市委一位前副秘書長告訴《中國新聞周刊》,杜善學做“三項整治”時,欠了很多工程隊的款,在杜善學走後,很多工程隊都要債無門。
  前文提到,呂梁私人煤礦眾多,煤老闆與官員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。一位權威信息源向《中國新聞周刊》透露,正是在呂梁期間,杜善學養成了一個習慣:他將每個人送來的禮品,一個一個地標上送禮者的姓名,然後分批運送到太原的家裡。基於杜善學的火暴脾氣,這些禮品通常不會直接送給他本人,而是先送給他老婆,再由懼內的杜善學進行整理。
  在山西有種說法,說“呂梁的官場就是煤老闆用錢堆出來的”。杜善學就在這樣的官場里脫穎而出,步步高升,進入省委班子,而終究在兩年後落馬。
(原標題:杜善學:面子書記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pu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